荆州牧刘表是不是一个昏庸的人呢
刘表能在枭雄并起的乱世,屹立荆州18载,不能说没有能力,只是他没有争霸天下的鸿鹄之志,只能守成,开拓无功而已
吕布有三个主公,刘备则有五个,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
首先要纠正一下,主公是臣下对君主的称呼,在东汉时期,并非曾经在某个人手下做过事对方就是主公,而是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才算,所以吕布先后有两个主公,而刘备则没有主公。在汉代没有科举制度,除了世家子弟可以由父辈推荐出任官职,普通人想当官通常需要由群国推荐为秀才、孝廉,经朝廷考核合格以后录用,或者是被二千石以上官员招录到自己府中做佐吏,然后慢慢往上爬。正因为渠道如此单一,世家也将此作为用来扩张自己势力的一种手段,这就使得举荐人和被举荐人、府主和佐吏之间的关系被非常重视。被举荐人和佐吏有义务为举荐人、府主效忠,这种关系有如君主,恩同父子。在《北海相景君碑》的碑文上可以看到,北海相景君死后,他曾经的佐吏为他服丧三年的有八十七人,和自己父亲去世一样。刘备在徐州兵败以后逃往青州,青州刺史袁谭曾经是他举荐的秀才,虽然以袁谭的出身实际可以有更多的出仕机会,并非依赖刘备,此时地位也不在刘备之下,但是袁谭还是亲自带人出来迎接,以示尊重。吕布原本是丁原的主簿,主簿是主官下属的佐吏,所以丁原就是吕布的举主和府主。作为被举荐人,吕布有义务为丁原效忠,然而吕布却因为董卓以小利诱之而杀了丁原。吕布到董卓手下以后,也是董卓的私人部属,所以董卓依然是吕布的主公。吕布两次杀死自己主公的行为在当时看是非常恶劣的事情,其他世家不希望自己举荐的人才效法,因此对此都是极端厌恶,吕布自然是骂名一片。而刘备不同,刘备虽然家中贫穷,但是却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,是涿郡刘家的一员,祖父、父亲“世仕州郡”,所以刘备照样能师从卢植,和公孙瓒等交朋友。而且他是以军功出仕,在投奔公孙瓒的时候,他已经是高唐令,自己有独立的势力。此时公孙瓒正在和袁绍作战,刘备过去也是帮他的忙,并非单纯的依靠公孙瓒。刘备“数有战功”,公孙瓒投桃报李,举荐他当了平原相,双方其实是互相合作的关系,并非依附关系,和则一起,不和则分,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,没人会为此指责刘备。所以最终吕布和刘备两个人的风评会差距这么大,这完全是当时的道德观所决定的,不遵守自然被人唾弃。
历史上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是多高深的战略
答: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是在自身实力或是道义上还无法碾压对手时的策略。只是一种普通的手段,并不高深。本人最早听到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。把曹操说成是曹贼,名义上拥立汉室实际上自己把持着军政大权,将汉朝后代作为傀儡摆在台前。事实上三国中刘备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只是刘备手中没有合法的继承人只能以皇叔的身份、以框复汉室的名义、征讨天下成就自己的霸业。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运用最多的应该是春秋时期,作用最早的应该也是春秋时期。自从周室衰落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。郑庄公就因为需要周朝卿大夫的名分而处处礼让周天子,在周天子想要取消他左卿士身份时更是怒不可揭。郑庄公就是利用周朝卿大夫的身份纵横河洛小霸于春秋。齐桓公与管仲这对搭档更是直接提出“尊王攘夷”的口号,看哪个诸侯不爽就说他没有给周天子进贡而发兵攻打(其实他自己都也没有进贡)。所以后来只要他召集开会,大部分诸侯都会来参加。霸业也就这么完成了!齐桓公和管仲去世以后齐国一片混乱,晋文公开始争霸天下,晋国拥有六军的军备可以说是当世最强(名义上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六军)。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以后,又将楚国的俘虏送到洛邑进行献俘仪式;事实上也是通过这件事希望诸侯把楚国当成蛮夷,献俘也就是尊王;这样晋国对楚国也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。后来的楚庄王看到了自身称霸的缺点就是一直被中原各国当成蛮夷。为了能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于公元前606年派兵“勤王”,攻打陆浑戎族,之后“观兵于周疆”周定王惶恐不安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。春秋时期的周王室论武力只是小诸侯国,可是春秋时候的霸主都不敢攻打他,不是因为打不过他,而是因为他们需要站在正义的立场来号令天下。后来赵盾掌握晋政大权,他敢派人杀了晋灵公却不敢自己做老大。赵盾在世时的晋国,事实上也被他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晋国,那时的君主只是摆设而已。总结: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是有多高深呢?其实只是挂羊头卖狗肉,只是做了裱纸还要立牌坊而以。大家心知肚明,无非是不想背负的骂名而将虚名让给那些被祖宗庇护的幸运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