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靖黄蓉战死襄阳之时大概是哪一年
阅读全文 >为什么蒙古灭南宋的时候,非要攻占襄阳,而不从随枣走廊迂回
对于这个问题我看了一下地图。随枣走廊在铜柏山河和大洪山之间,其西边就是襄阳。当襄阳掌握在南宋手中的时候,他不仅可以作为北伐的基地,也间接的保护了随枣走廊。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南宋在襄阳屯驻重兵,如果蒙古军放弃攻打襄阳直接走随枣走廊,那就有后路被切断的风险,何况通过随枣走廊之后的那快江汉平原南临长江,其西面、北面、东面分别被大洪山、桐柏山、大别山所包裹,如果宋军将仅有的几条通道堵住,那蒙古军就会陷入被动,所以在攻克襄阳之前绝不能走随枣走廊,这就是我大致的推想。忽必烈之所以费时耗力的想要攻陷襄阳,首先这是总结了蒙古三代大汗的经验教训。蒙古军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始,就制定了灭亡宋朝必定要先攻陷川陕、迂回西南的方针。但是,以实际效果来看,蒙古在忽必烈之前历代可汗低估了实现这一方针政策的难度,执行这个政策以元宪宗最为积极,最后不仅师老兵疲,还陪上了性命。所以,忽必烈有鉴于此放弃了以往夺占四川计划,而江淮地区又河网密布,城池林立,无法发挥蒙古骑兵快速机动,奔驰的特长。所以只能走中路攻宋,是故襄樊实在是必克之地。襄阳位于汉水南岸,樊城位于汉水之北,两城夹汉水而立,其地西抵关陕,南达江淮,控扼荆豫,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在顾炎武的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中就指出了襄阳的重要性。为历代攻守之地。引唐、邓为屏蔽,依荆渚为唇齿,方城、汉水,屹然天堑,故进可以荡秦、赵,退可以保上流,其险诚足固也。而在此时忽必烈的谋士将领们纷纷劝说忽必烈以先攻襄阳为要务,尤其是宋将刘整的归降,他的进言更增加了忽必烈攻克襄阳的决心。宋主弱臣悖,立国一隅,今天启混一之机。臣愿效犬马之劳,先攻襄阳,撤其扞蔽。忽必烈在刘整的建议下大量制造战船,编练水军以攻打宋朝,这就更需要攻克襄阳来控制汉水流域了。事实证明,忽必烈攻克襄阳确实加快了灭宋的步伐。阿里海牙奏曰:“襄阳自昔用武之地也,今天助而克之,宜乘胜顺流长驱,宋可必平。”随后的战争态势表明攻占襄阳以东向平宋的战略方针是非常正确的。